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,产品外观设计已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武器。然而,设计周期长、修改次数多、量产落地难等问题常常困扰着设计企业和甲方企业。北京简盟设计和您聊聊工业设计企业的核心流程,揭示从需求分析到量产落地的全链路优化策略,并结合实际案例与工具应用,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。
需求分析是设计的起点,也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。传统设计流程常因需求模糊导致后期反复修改,甚至推翻重来。高效的需求分析需通过以下步骤实现:
需统计年龄、职业等基础信息,更要挖掘潜在需求。例如,为老年人设计的血压计,需考虑关节僵硬人群的单手操作便利性。通过用户访谈、问卷调查、行为观察等方式,能获取更全面的用户需求。
通过视频记录用户真实使用场景,发现隐藏需求。例如,某厨电品牌发现用户炒菜时存在“3秒停顿”行为,据此优化油烟机按键布局。场景还原可通过当地考验查证、用户日志分析等方法实现。
将需求按“发生频率×影响程度”四象限分类,优先解决高频痛点。例如,医疗设施设计中,护士操作便利性属于高频高影响痛点,需优先解决。
概念设计阶段需平衡创意发散与效率,避免陷入“为设计而设计”的误区。高效的概念设计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:
输入“未来感”“便携性”等关键词,快速产出初始方案。例如,某设计企业使用AI工具生成50+初始方案,再通过人工筛选优化。
同步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,避免后期开模风险。例如,某智能音箱项目提前锁定3家供应商的注塑工艺能力,确保设计可落地。
通过设计概念将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。例如,三星Tab S8 Ultra平板通过超窄边框设计,实现商品市场定位与客户的真实需求的统一。
设计稿与工程实现之间的鸿沟,常导致70%的设计变更发生在试产阶段。高效的工程转化需通过以下措施实现:
将倒角半径、分型线D模型,工程师可直接调用。例如,某汽车设计企业使用参数化建模,减少50%的工程变更。
在SOLIDWORKS中完成90%的装配干涉检查,减少物理样机次数。例如,某家电品牌通过虚拟装配,将样机制作次数从5次减少至2次。
建立包含200+种材料表面处理工艺的数字样板库,设计师可实时查看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效果。例如,某手机品牌通过CMF工艺库,缩短材料选型周期30%。
涵盖功能性、情感化、耐用性等维度。例如,某家电品牌通过用户测试,发现原计划采用的拉丝工艺在实际使用中易留指纹,最终改用AG蚀刻玻璃。
采用语义差异法(SD法)评估设计美感,用眼动仪追踪用户视觉焦点。例如,某汽车品牌通过眼动仪测试,优化中控台按键布局,提升操作便利性15%。
开发在线评审系统,将多方修改意见实时标注在3D模型上。例如,某设计企业使用在线评审系统,将迭代周期缩短60%。
在概念设计阶段即邀请模具、注塑、组装等供应商参与评审。例如,某医疗设施公司通过供应商早期介入,缩短开模周期20%。
将设计参数与成本关联,优化成本结构。例如,某产品通过优化螺钉规格,单件成本降低0.3元,年产量10万台可节省30万元。
针对关键零部件开发备选方案。例如,某新能源汽车设计3套不同的门把手开模方案,应对供应商交付风险。
需求分析:通过用户访谈和场景还原,明确产品需满足“便携性”“易用性”“耐用性”三大核心需求。
概念设计:使用AI生成式设计工具产出10个初始方案,通过DFM预研筛选出3个可行方案。
工程转化:建立参数化模型和CMF工艺库,完成虚拟装配验证,减少物理样机次数。
量产落地:邀请供应商早期介入,建立BOM成本模型,开发备选方案应对供应链风险。
最终,该项目设计周期缩短30%,量产良率提升至95%,上市后3个月销量突破10万台。
工业设计与产品外观设计的高效协同,本质是商业逻辑与设计美学的平衡术。通过流程标准化、工具数字化、决策数据化,企业可将设计转化为真正的竞争力。未来,随着AI、虚拟现实、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,设计流程将逐步优化,实现从“经验驱动”到“数据驱动”的跨越。设计企业需持续关注技术趋势,构建敏捷响应市场的能力,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